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4|回复: 0

结晶度的测定方法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10

主题

2

回帖

36

积分

助理技师

积分
36
发表于 昨天 09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、物理测试法1. X射线衍射法(XRD)
  • 原理:利用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,通过分析衍射图谱中的峰强度和面积,计算结晶度。晶体部分会产生尖锐的衍射峰,而非晶部分则形成宽泛的漫散射背景。结晶度可通过结晶峰面积与总衍射面积的比值确定。
  • 步骤:
    • 制备样品(粉末或薄膜),确保表面平整。
    • 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扫描,获取衍射图谱。
    • 分离结晶峰和非晶散射背景,计算结晶峰面积。
    • 结晶度 = (结晶峰面积 / 总衍射面积)× 100%。
  • 应用:广泛用于金属、陶瓷、高分子材料等结晶度的测定。
  • 优势:非破坏性、高精度,可提供晶体结构信息。
  • 局限:设备昂贵,操作复杂,对样品制备要求高。

2. 核磁共振法(NMR)
  • 原理: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现象,通过分析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线宽,区分结晶和非晶区域。结晶区域原子排列有序,共振信号尖锐;非晶区域原子排列无序,共振信号宽泛。
  • 步骤:
    • 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中,施加射频脉冲激发原子核共振。
    • 记录共振信号,分析信号强度和线宽。
    • 结晶度 = (结晶区域信号强度 / 总信号强度)× 100%。
  • 应用:适用于高分子材料、生物大分子等结晶度的测定。
  • 优势:非破坏性、可提供分子动力学信息。
  • 局限:对样品纯度要求高,解析复杂。

3. 红外光谱法(IR)
  • 原理:利用分子振动对红外光的吸收特性,通过分析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,区分结晶和非晶区域。结晶区域分子排列有序,吸收峰尖锐;非晶区域分子排列无序,吸收峰宽泛。
  • 步骤:
    • 制备样品(薄膜或粉末),确保表面平整。
    • 使用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扫描,获取吸收光谱。
    • 分析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,计算结晶度。
  • 应用:适用于高分子材料、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结晶度的测定。
  • 优势:操作简便、快速。
  • 局限:精度较低,易受样品表面状态影响。

二、化学分析法1. 密度法
  • 原理:结晶材料的密度通常高于非晶材料。通过测量样品的实际密度和理论结晶密度,计算结晶度。
  • 步骤:
    • 使用密度测量仪(如比重瓶法、气体置换法)测量样品的实际密度(ρ)。
    • 查阅文献或通过XRD计算样品的理论结晶密度(ρ₀)。
    • 结晶度 = (ρ / ρ₀)× 100%。
  • 应用:适用于金属、陶瓷等密度差异明显的材料。
  • 优势:操作简便、成本低。
  • 局限:精度受密度测量误差影响,不适用于密度差异小的材料。

2. 化学溶解法
  • 原理:结晶材料和非晶材料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。通过选择性溶解非晶部分,计算剩余结晶部分的质量比例。
  • 步骤:
    • 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(m₀)。
    • 将样品置于特定溶剂中,搅拌至非晶部分完全溶解。
    • 过滤、干燥剩余结晶部分,称取质量(m₁)。
    • 结晶度 = (m₁ / m₀)× 100%。
  • 应用:适用于高分子材料、部分无机材料等。
  • 优势:直接、直观。
  • 局限:溶剂选择困难,可能破坏结晶结构,操作耗时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小黑屋|制造论坛 ( 浙B2-20090312-57 )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5-7-15 08:14 , Processed in 0.030103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