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湿式除尘器的核心工作原理 湿式除尘器的除尘过程可分为气液接触、尘粒湿润、尘粒分离三个阶段,具体如下: 1. 气液接触阶段:含尘气体与液滴的充分混合- 接触方式:
含尘气体通过除尘器内部结构(如喷嘴、填料层、旋流板等)与液体(水或化学溶液)充分接触,形成气液两相混合流。- 喷淋式:液体通过喷嘴雾化成细小液滴,与气体逆向或顺向流动,增加接触面积。
- 填料式:气体通过填料层(如拉西环、鲍尔环),液体在填料表面形成液膜,气体穿过时与液膜接触。
- 旋风式:气体沿切向进入除尘器,形成旋转气流,液体从中心或顶部喷入,利用离心力强化气液混合。
- 接触效果:
气液接触面积越大、接触时间越长,除尘效率越高。典型液滴直径为0.1-1mm,可捕捉微米级尘粒。
2. 尘粒湿润阶段:尘粒与液滴的相互作用尘粒被液滴湿润是湿式除尘的关键步骤,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: - 惯性碰撞:
- 尘粒随气流运动时,因质量较大无法随气流突然改变方向,与液滴发生碰撞并被捕获。
- 适用于捕捉直径>5μm的尘粒,效率随尘粒直径增大而提高。
- 拦截作用:
- 尘粒在气流中沿直线运动,当靠近液滴时被液滴表面拦截。
- 适用于捕捉直径0.1-5μm的尘粒,尤其对纤维状或片状尘粒效果显著。
- 扩散作用:
- 微小尘粒(<0.1μm)因布朗运动随机碰撞液滴并被捕获。
- 扩散效率随尘粒直径减小而提高,但总体贡献低于惯性碰撞和拦截。
- 凝聚作用:
- 尘粒被液滴湿润后,表面形成液膜,多个尘粒通过液桥连接形成大颗粒,易被分离。
- 对粘性或吸湿性尘粒(如水泥、飞灰)效果显著。
- 重力沉降:
- 湿润后的尘粒质量增加,在重力作用下从气流中沉降到除尘器底部。
- 适用于大颗粒尘粒或低速气流。
3. 尘粒分离阶段:气液固三相的分离湿润后的尘粒随液滴或液膜流动,最终从气流中分离: - 液滴分离:
- 除尘器内部设置挡板、旋流板或除雾器,使液滴与气体分离。
- 液滴携带尘粒落入底部集液槽,气体经净化后排出。
- 液膜分离:
- 在填料式除尘器中,液膜沿填料表面向下流动,尘粒随液膜进入集液槽。
- 气体从填料层顶部排出,实现气液分离。
- 排水处理:
- 集液槽中的污水需定期排放或循环利用,避免尘粒二次飞扬。
- 对含腐蚀性或有毒尘粒的污水,需进行中和、沉淀或过滤处理。
二、湿式除尘器的关键技术参数湿式除尘器的性能受以下参数影响,需根据实际工况优化设计: 1. 液气比(L/G)- 定义:单位体积气体消耗的液体量(单位:L/m³)。
- 影响:
- 液气比越大,气液接触越充分,除尘效率越高,但能耗和水量增加。
- 典型液气比范围:0.5-3 L/m³,处理高浓度粉尘时需更高值。
- 优化:
- 通过喷嘴选型、喷淋压力调整控制液滴尺寸和分布。
- 采用循环水系统减少新鲜水消耗。
2. 液滴直径(d32)- 定义:液滴的索特尔平均直径(Sauter Mean Diameter),反映液滴群的平均大小。
- 影响:
- 液滴直径越小,比表面积越大,除尘效率越高,但易被气流携带排出。
- 典型液滴直径:0.1-1 mm,喷淋式除尘器通常为0.5-1 mm。
- 优化:
- 通过喷嘴压力(通常0.2-0.5 MPa)和喷嘴类型(如旋流喷嘴、压力喷嘴)控制液滴尺寸。
- 避免液滴过小导致“夹带”现象(液滴随气体排出)。
3. 气体流速(v)- 定义:气体在除尘器内的平均流速(单位:m/s)。
- 影响:
- 流速过低导致气液接触时间延长,但设备体积增大。
- 流速过高易引起液滴夹带,降低除尘效率并增加压降。
- 典型流速范围:1-3 m/s,旋风式除尘器可达5-10 m/s。
- 优化:
- 根据除尘器类型(如喷淋塔、文丘里洗涤器)选择合适流速。
- 通过导流板或旋流板优化气流分布,避免短路现象。
4. 除尘器结构- 喷淋塔:
- 结构简单,气液逆向接触,适用于低浓度粉尘处理。
- 效率:80%-90%(对10μm以上尘粒)。
- 文丘里洗涤器:
- 利用收缩-喉部-扩散段产生高速气流,强化气液混合。
- 效率:95%-99%(对1μm以上尘粒),但压降大(2-5 kPa)。
- 旋风洗涤器:
- 结合旋风分离和喷淋洗涤,适用于高浓度、大流量粉尘。
- 效率:90%-95%,压降较低(0.5-1.5 kPa)。
- 填料塔:
- 气体通过填料层与液膜接触,适用于处理腐蚀性或粘性粉尘。
- 效率:85%-95%,但易堵塞,需定期清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