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工业反渗透(RO)系统性能下降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膜污染。污染不及时诊断和处理,会导致产水量下降、脱盐率降低、运行压力及压差升高、能耗增加,最终导致膜元件报废。本文系统介绍如何通过现象观察、数据分析、实验检测来精准识别污染类型,为高效清洗提供依据。
一、核心诊断数据:趋势分析与标准化参数
诊断的第一步是系统性地收集、记录和分析运行数据,并进行标准化处理(修正温度、压力、进水浓度影响)。这是区分“正常波动”与“真实污染”的基础。重点关注以下参数的变化趋势(与初始或清洁状态对比):
标准化产水通量:
变化:下降10-15%或更多通常是污染发生的首要迹象。下降幅度越大,污染程度通常越严重。
暗示污染类型:所有类型污染(结垢、胶体/颗粒物、有机物、生物污染)都会导致通量下降,但下降速率和模式可能不同(需结合其他参数)。
标准化运行压力(或用于维持通量/回收率所需的驱动力):
变化:为维持相同的标准化产水通量(或回收率)所需的进水压力升高。
暗示污染类型:主要是结垢(无机垢)和致密的胶体/颗粒物沉积或生物膜/有机凝胶层增加了膜的阻力。
标准化段间/压力容器压差:
变化:升高(特别是升高超过15%)是水流通道堵塞的强烈信号。
暗示污染类型:常发生于进水端的第一支膜。
显著升高:悬浮颗粒物堵塞(如预处理失效)、生物粘泥积聚(尤其严重)、致密的胶体沉积。
中度升高:也可能是严重结垢阻碍水流。
后端压差也升高:可能意味着整个系统发生了生物污染或严重胶体污染,水流分布不均。
标准化盐透过率(产水电导率/盐浓度):
变化:升高(即脱盐率下降)。
暗示污染类型:
膜氧化损伤(如余氯泄漏):通常表现为突然显著升高且不可逆(清洗无效)。
“O”型圈泄漏、膜袋粘合线破裂:产水电导率异常、不稳定升高。
严重的结垢(尤其当垢发生在膜表面,如硅胶垢)或严重的有机物污染(一些亲水有机物可能携带盐分通过):导致脱盐率逐渐或明显下降。
化学清洗不当(如pH超出范围、药剂错误)破坏膜片。
重要提示:轻度结垢、胶体或生物污染通常对脱盐率影响较小,初期主要影响通量和压力。严重或慢性污染后期才显著影响脱盐率。
二、污染现象与识别特征(现场初步判断)
结合运行数据趋势,进行以下现场观察,可帮助缩小嫌疑范围:
进水水质分析:回顾历史进水数据(特别是变化点):
高硬度、高碱度、高硅、高铁锰、高硫酸盐?→结垢风险高。
高COD、BOD、TOC?→有机物/生物污染风险高。
高浊度、高SDI(>5)、高铁/铝絮凝剂残留?→胶体/颗粒物污染风险高。
SDI稳定但数值偏高(3-5)?→胶体污染风险高。
余氯超标?→高风险氧化损伤!立即检查活性炭/还原剂投加系统。
季节变化(如藻类爆发)?→生物风险增加。
运行记录回顾:
回收率是否过高(超出设计或水源允许范围)?→增加结垢风险。
停机保护是否恰当(如未低压冲洗、未加保护液)?→滋生生物膜/结垢风险增加。
加阻垢剂/非氧化杀菌剂是否正常(浓度、计量)?→异常可导致结垢或生物污染。
最近是否有预处理异常、旁路操作或进水切换?
清洗历史(频率、效果、所用药剂)?
系统/压力容器观察:
检查保安滤芯:是否有大量异常杂质、颜色变化(铁锈红→铁污染;黑粘→生物污染)?
打开压力容器端板:
进水端第一支膜:
大量硬、脆、白或彩色垢层?→无机结垢(如碳酸钙白垢;硫酸钙白硬垢;硅酸盐白或灰白粘稠/硬垢;铁锈/红褐色→铁垢)。
大量淤泥状、粘稠、土黄色/褐色沉积物?→胶体/颗粒污染(常含铁铝硅胶体)。
黑、绿、棕色发臭粘泥?→严重生物污染。
油脂状、粘滑?→油污/有机物污染。
整体气味:有霉味、臭味?→生物污染。
产水管/浓水管壁:是否有滑腻感?→生物污染。
膜端面、中心管O型圈:是否完好无损?
三、实验检测与验证方法
为了更精确判断(尤其对复杂或混合污染),可进行实验室检测:
污染物质分析(拆解膜片):
刮取膜表面污染物:(不同位置:进水端、中间、浓水端)进行:
烧失量:550℃灼烧:损失重量≈有机物含量;灼烧后残留灰分≈无机物含量。
X射线荧光(XRF)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(ICP):定量分析灰分中的无机元素(Ca,Mg,Si,Fe,Al,S,Ba,Sr等)→确定具体垢的成分。
红外光谱(FTIR):识别有机官能团(判断油脂、蛋白质、多糖等有机物类型)。
生物检测:刮取物做异养菌平板计数(HPC)或ATP检测→定量活菌数量。
扫描电镜+能谱(SEM-EDS):观察污染物微观形貌、分布,并结合元素成分(点扫、面扫)。
浸泡液/清洗液分析:收集酸性清洗液分析阳离子(Ca,Mg,Fe等)浓度;收集碱性清洗液分析阴离子(硅酸盐、硫酸盐等)及有机物(TOC)。
清洗响应测试:
这是最实用且关键的诊断方法!按标准程序进行针对性清洗:
酸性清洗(pH2-4):常用柠檬酸、盐酸。效果显著(通量恢复明显,压差明显下降)?→无机结垢(CaCO₃,CaSO₄,Fe,Mn)为主。硅垢通常较难去除,需要特定条件。
碱性清洗(pH10-12):常用NaOH+表面活性剂(有时含EDTA等螯合剂)。效果显著?→有机物污染、油污、生物粘泥(表面活性剂作用)、胶体(碱性条件分散)和部分硅溶解有效。若碱性清洗后通量恢复好但压差下降有限,可能仍有硬垢或颗粒物堵塞需酸洗。
清洗顺序很重要!通常先碱洗(针对有机物/生物),再酸洗(针对结垢)。若酸洗效果明显,则结垢为主要矛盾。
清洗后性能恢复程度:
通量和压力恢复80-90%以上,压差显著降低→清洗成功,污染类型诊断正确。
通量恢复一点,压力压差基本不变→堵塞严重或判断错误(如主要污染在碱洗处理范围内?)。
几乎无恢复或反而恶化→膜已发生不可逆损伤(如氧化、水解)或严重污堵需更强清洗或深度处理甚至更换膜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