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壤团粒结构的定义 土壤团粒结构是指土壤中由单粒(如砂粒、粉粒、黏粒)通过胶结物质(如腐殖质、微生物分泌物、黏土矿物等)黏结形成的近似球形的多孔结构体。这些结构体直径通常在0.25-10毫米之间,具有良好的稳定性、孔隙性和水气协调能力,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基础。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- 胶结作用
- 有机胶结物:腐殖质、多糖、蛋白质等有机质通过氢键、范德华力等与土壤颗粒结合。
- 无机胶结物:铁铝氧化物、碳酸钙等通过静电吸附或沉淀作用促进颗粒聚集。
- 生物作用
- 微生物代谢:真菌菌丝、细菌胞外聚合物等将颗粒包裹成团。
- 植物根系:根系分泌物(如糖类、氨基酸)促进团聚,根系生长挤压土壤形成孔隙。
- 物理过程
- 干湿交替:土壤干缩湿胀导致颗粒重新排列。
- 冻融循环:水分结冰膨胀破坏原有结构,解冻后颗粒重组。
- 耕作措施:合理翻耕促进颗粒混合,过度翻耕则破坏团粒。
土壤团粒结构的重要性- 改善土壤通气性
- 团粒间的大孔隙(通气孔隙)占比约25%-50%,保障氧气向根系的输送,促进好氧微生物活动。
- 增强保水保肥能力
- 团粒内部的小孔隙(持水孔隙)可吸附并储存水分和养分,减少径流和淋溶损失。
- 调节土壤温度
- 多孔结构减少热传导,白天吸热、夜间散热缓慢,缓冲温度波动。
- 促进根系生长
- 松散多孔的环境降低根系穿透阻力,利于根系延伸和养分吸收。
- 减少土壤侵蚀
- 稳定团粒结构降低土壤颗粒分散性,减少风蚀和水蚀风险。
|